【羊城晚报】27岁小伙,确诊胃癌!这些不良习惯要不得……
“我从没想过,我这么年轻怎么会突然得胃癌呢?”27岁的小张(化名)听到这一噩耗后百思不得其解。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就医,竟被确诊为早期胃癌。
幸运的是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副院长、胃肠外科执行主任马晋平教授,李广华副教授联合消化内科邢象斌教授为他实施了“胃镜与荧光腹腔镜的双镜联合术”,精准、高效地为他切除了早期胃癌病灶及存在潜在转移风险的淋巴结。仅4天,他便顺利康复出院。
年仅27岁患上胃癌,双镜联合助其4天出院
小张(化名)今年27岁,他因体检报告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指标偏高,在就近医院做胃镜检查时发现胃窦部(胃出口区域)和胃体部交界处大弯侧出现了一片大小约2.0*1.8cm的褪色区,黏膜较为粗糙,呈斑片状充血。
经过相关检查,活检结果提示他的胃黏膜固有层内有印戒细胞癌特征的细胞。经过进一步检查,他被确诊为早期胃癌。为了得到进一步的诊治,小张来到了中山一院南沙院区胃肠外科就诊。
小张入院后,马晋平教授为他组织了一场多学科MDT会诊。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,专家们提出了多种手术方案,但最终还是决定采用“一次就能清扫干净”的胃镜联合荧光腹腔镜双镜联合手术方案。

术中,邢象斌教授利用胃镜精准定位肿瘤边界,并在黏膜下注射吲哚菁绿示踪,使得肿瘤区域以及前哨淋巴结在荧光下清晰可见。随后,马晋平教授、李广华副教授在腹腔镜下依据胃镜确定的切除线,将胃壁的全层切除,并在荧光的“指引”下,清扫前哨淋巴结和具有潜在转移的区域淋巴结。
在专家们的通力协作下,患者癌灶及存在转移可能的区域淋巴结被完整切除,手术顺利完成。术后病理结果显示,患者的胃印戒细胞癌局限于黏膜固有层,切缘阴性,所有淋巴结未见癌细胞转移。手术达到了预期效果。
术后,小张恢复状况良好,第4天进食后无不适便顺利出院。
胃癌呈现年轻化趋势,大部分患者有这些不良习惯
近年来,不少35岁以下的年轻人发现自己身患胃癌,胃癌患者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。不仅如此,年轻胃癌患者的肿瘤学特性似乎还呈现出恶性程度高、进展快的特点,处理起来往往比中老年人更加棘手。年纪轻轻就罹患胃癌的人越来越多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马晋平教授表示,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对自身的健康管理不够重视,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年轻,身体好,抵抗力好,不会得大病。这种心态也让他们长期放纵自身,用不良生活习惯肆意挥霍自己的健康,最终积重难返。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包括:
1.大量吸烟、酗酒;
2.饮食嗜好熏烤、油炸食品、高盐、高糖、高脂饮食;不吃或少吃新鲜蔬菜水果;
3.作息无规律,长期熬夜、日夜颠倒;
4.情绪调节不当,长期精神紧张抑郁等,容易发生胃黏膜的损伤和溃疡,可能会间接促进胃癌的发生。
除了上述不良生活习惯外,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致胃癌的重要因素,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致胃癌因素之一。上文中所提到的手术病例,就是因为自身生活长期不规律,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所导致。
有研究显示,约75%的胃癌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,引起胃部炎症和损伤,进而发展成胃癌;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患胃癌比没有感染的人高3~6倍,因此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预防胃癌的一个重要策略。
马晋平教授提醒,从正常胃黏膜损伤到胃癌,中间大概需要10-20年的时间,在真正发展成胃癌之前的阶段都被称为癌前病变。在癌前病变的阶段里,及时发现胃部问题并进行治疗,都可以避免最后患上胃癌的结局。
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章智琦
报道链接:https://6nis.ycwb.com/app/template/displayTemplate/news/newsDetail/120643/52893535.html?isShare=true
报道日期:2024-08-29